時尚,作為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中的一種流行美學表達,貫穿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,反映當代文化。從二戰後重塑女性優雅風采的Dior New Look到六零年代凸顯都會女子獨立樣態的Mary Quant迷你裙革命,每個時代都自產各式與人們聲息相聞的流行關鍵字。
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,最重要的關鍵字,應該是所謂的永續環境。但時尚跟永續的關係是什麼呢?隨著地球暖化的現象越來越顯著,加上社交媒體的普及,加速消費者意識到紡織和服裝行業對環境造成的威脅問題。永續時尚的追求是可持續性的發展,目標是以無限期的角度來支持對環境、人和社會責任的機制系統,如今,已然被視為替代「快速時尚」的重要未來趨勢。
目前產業的做法是以研發環境友好的原物料為目標,進行新的系列服飾生產,或乾脆直接創建新的品牌。其實大家都知道,如果要認真實踐永續,最積極的作為其實是減少消費、減少生產。在虛擬時尚還不夠成熟搬上檯面之前,時尚產業作為一個販售慾望與奢侈品的製造業,跟「環境永續」四個字目前還是背道而馳的兩個大主題。
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高漲,曾被《BBC》報導揭露碳排量占溫室氣體的10%的時尚產業,逐漸迎來本質上的改變,從起初幾年的回收舊衣物再製、禁止動物皮革,到今日國際精品紛紛推出服裝維修計畫、追求更加純熟的永續材質應用、甚至是大動作整頓生產線,創造從原料到工序都更符合綠色永續的單品製程。新一代的消費者也從Zara、H&M等快時尚品牌的門店內緩步離開,轉身尋找力行綠色環保的時裝品牌,並透過實際的消費行為表達支持。
在各國精品推出相對應的服務,同時,臺灣本地的服裝設計品牌亦努力為世界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。其中,最為人知的要屬擅長丹寧重組的Story Wear,自創立以來即提倡零廢時尚,歡迎牛仔褲捐贈,並致力於運用耐磨實用的回收牛仔面料,打造無年份、無性別、零廢棄的時尚單品。若偏好更加年輕街頭的服裝風格,以一顆虱目魚包包加上回收漁網的尼龍、有機棉等環保布料應用打響知名度的織本主義,以及席捲各國時裝週的台南在地品牌Oqliq,絕對值得時髦份子們深入了解。尤其Oqliq歷經多年試驗後,在2023年終於推出以「淤泥改質皮革」製成的單品,當歐美的蘑菇皮革、無塑皮革不斷進行實驗改良的同時,台灣亦有自行研發的新創永續材質站上國際舞台,展現小國島嶼寧靜卻有力的綠色能量。
永續時尚發展以來,從回收再製、二手租賃等風潮一波又一波掀起,但實際調研後,往往發現品牌打著永續的口號行動,實際上卻有可能造成更多的碳排放,比如再製產線不可避免的水污染隱憂、大量租賃造成的交通運輸碳排放亦十分可觀。目前全球公認最永續的時尚消費方式,其實是購買更少的服飾,並盡可能的穿愈久愈好。在此前提下,品牌提供更加透明的公開資訊,展現真實的服裝材料與生產製程,對於永續時尚的推進至關重要。消費者們也將逐漸轉移目光,從耀眼華麗的廣告形象,聚焦到時尚品牌們的核心本質,包含企劃、設計、製作、販售、運輸等各種實際行動,是否貼近友善地球的綠色需求。未來,可預見人們將與時尚產業一起創造更加透明、真實、前所未有親密關係。

Photo :mimi
MUA: Ping